说说熟语
河南 余德旺 一、熟语与俗语
1。 熟语。按照<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 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等"。
由此可见, 熟语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是一种形 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成语和谚语、格言、惯用 语、歇后语等种类。
2。 俗语。<辞海·语言文字分册>说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 谚语、 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 熟语里, 凡定意定型、 四言格式的固定词 组是[成语";其他的定型词组或短语皆为[俗语",有三言、五言、六言、七 言,还包括四言的倍数,如八言、十六言。八言、十六言的语言单位已不是单纯 的词组,本质上讲是含有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语;而四言成语则为定型词组, 语法上往往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其实,这两大类是相通的。比如,某项工作, 若让一个门外汉干, 可以说[一窍不通", 也可以说[擀面杖吹火", 前为四言 成语,后为五言俗语。又如[黄连树下*琵琶"是俗语,[苦中作乐"是成语; [铁公鸡"是俗语,[一毛不拔"是成语。
综上所述,熟语和俗语是种属关系,前者包含后者。俗语乃熟语的另一类, 包括谚语、 格言、 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主要是广大劳动*创造并在民间广为 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 具有形式简括、 生动形象的特点。 它与四言成语不同, 多口头语。 成语趋向于书面语, 较为典雅。 然而在古代, 统治阶段及一些文人鄙 视俗语, 以为[引车卖浆"之声, 却崇尚所谓的[雅言正音"。 但这丝毫未能阻 止俗语的流行和沿用,即使文人作品中亦不乏其例: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迁<史记·李将*列传>)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过秦论>)
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曹丕<典论·论文>)
这都说明,平时总以为来自经传的[雅言",其渊源实在民间。
二、成语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说:[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 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部分, 有其特定含义, 不能望文生义, 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 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谓之成语。 "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成语的性质和 特征, 即成语是熟语的一类, 是熟语中定意定型、 言简意赅、 风格文雅的四言习 用固定词组。 这样就不再与三言 (如[挖墙脚") 、 五言 (如[看山跑死马") 、 六言(如[一回生二回熟")、七言(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的俗语混淆 了。
上面说过, 成语以四音节为主要形式, 许多非四音节的俗语也有向四言发展 的趋势。这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1。 四言成语受传统四言格的影响。四言成语由来已久,它音节整齐,声韵 *,说者顺口,听者悦耳,用者方便,为人们喜闻乐道,这样久经沿用,就渐 渐形成传统格式。
2。 四言成语受民间俗语的影响。<诗经>采自民风,却以四言为主、杂以 它言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于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四言成语。如[窈窕淑 女"[桃 (逃) 之夭夭"[信誓旦旦"[他山之石"[夙兴夜寐"就分别来自 <诗 经>的<关雎><桃夭><氓><小苑><鹤鸣>。即使一些民间古谣谚、儿歌 之类也多四言,如:[上任接印,金天银地;问起官事,昏天黑地;吃起饭来, 花天酒地; 闲着无事, 云天雾地; 下了台, 老百姓欢天喜地。 " (<皖北民歌·五 大天地>)很明显, <诗经>、古谣谚、儿歌源自民间,流行民间,其四言形式 是约定俗成的。
3。 四言成语受文人作品的影响。绝大多数文人受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口头俗 语影响,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革新和创造了大量的四言成语,使之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有些文体,如骈赋之类,本身就非常讲究声韵对仗,乐于用事;加上 四言格式不仅形式适中, 且与古声调的[平上去入"相关, 这样, 四言格式就自 觉或不自觉地取得了优势, 而非四言的形式则通过不同渠道向四言转化。 至于转 化方式,亦不难举出:
(1)添加或紧缩语素。如:刎颈交--刎颈之交,春宵一刻值千金--一 刻千金
(2)应用联绵词和叠音。如:参差不齐,望洋兴叹,余音袅袅。
(3)应用同性词或事物。如:*甜苦辣,之乎者也,高山流水。
(4)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历代加工沿用,不少创造新成语的格式已经 约定俗成。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套用,也是一种多产法。具体讲,有以下五 种定格:
①数量语素的定格。 如:一 () 二 () --一穷二白, 九 () 一 () -- 九牛一毛,尺()寸()--尺短寸长,片()只()--片言只语。
②方位语素的定格。 如:南 () 北 () --南辕北辙, () 东 () 西-- 声东击西,里()外()--里应外合,()上()下--欺上瞒下。
③对举的定格。如:有()无()--有眼无珠,()高()低--眼 高手低,()天()地--惊天动地,同()异()--同床异梦。
④交叉的定格:如:有()有()--有理有据,自()自()--自 怨自艾,不()不()--不伦不类,亦()亦()--亦步亦趋。
⑤其他定格。如:唯()是()--唯才是举,如()似()--如狼 似虎,宁()毋()--宁缺毋滥。
4。 四言成语中对古音成分的保留。古汉语声韵调较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可 交叉成大量音节, 因而其音节总数就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这就是古汉语中可以保 留大量单音节词的语音基础。 后来语音逐渐简化, 音节渐少, 本来不同的单音节 词变为同音词, 同音词太多就易混淆, 这就迫使许多单音节词复杂化。 但为了达 到既[言简"又[意赅"的目的, 不少成语仍保留着古汉语成分, 继续沿用单音 节语素,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类型:
(1)联合式。如:喜怒哀乐,阳春白雪。
(2)主谓式:如:叶公好龙,物欲横流。
(3)动宾式。如:独树一帜,饱经风霜。
(4)补充式。如:危在旦夕,疲于奔命。
(5)条件式。如:不破不立,水滴石穿。
(6)选择式。如:宁缺毋滥,宁死不屈。
(7)因果式。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8)让步式。如:鞭长莫及,罄竹难书。
(9)目的式。如:揠苗助长,杀一儆百。
(10)偏正式。如:世外桃源,众矢之的。
(11)兼语式:如:引狼入室,引人入胜。
(12)连谓式。如:手到擒来,见风使舵。
(13)其他。如:叽里咕噜,慢条斯理。
5。 语法功能上,四言成语与俗语一般不同。四言成语作为一个定型词组, 运用非常灵活,可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如:
(1)[闻过则喜"是每个党员应有的品德。
(2)西方资产阶级的蠢材们,你们总是要比输的。*的高速度,你们只 能望洋兴叹而已。
(3)张良给了楚霸王一个[四面楚歌"。
(4)迅速地反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当前*任务服务,这是每个文 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述成语[闻过则喜"[望洋兴叹"[四面楚歌"[义不容辞"就分别充 当了主语、 谓语、 宾语和定语。 但四言以外的俗语短句则不然, 它们尽管也很精 炼, 却往往表达*、 特定而完整的意思。 它们不是非与其他成分组合才能明白 地表情达意, 而是个短句。 如: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短句本身就有主干 成分主谓宾, 还有定状补成分。 那么要使之融入其他句子中充当某一成分就不容 易,即使勉强为之,也会显得别扭。因此,相对四言成语,它就缺乏那种语法功 能上的灵活性。
三、俗语
1。 谚语。谚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意深广的固定短语,喻事 明理,多用较为定型的直言常语。如[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从内容来看,大 致分三大类: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 二是反映生产经验的, 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 如:不怕慢, 就怕站;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二月二, 龙抬头; 湖广熟, 天下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哪里就有反抗。当然,也可举出一 些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谚语,如:八字命生成,由天不由人;女子无才便是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谚语便逐渐被遗弃直至消亡。
2。 格言。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多用文言 成分,少用辞格而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或[可为法则之言"。如[俭,德 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格言与谚语很相似,但有区别。谚语多表示一种判断 或推理,语言趋于口语化,通俗易懂;格言则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语言多 文言成分,趋于书面化。如[有志者,事竟成"是格言,而[笨鸟展翅飞,总有 飞到时"为谚语; 又如[腐木不可以为柱"是格言, 而[稀泥扶不上墙"为谚语。
3。 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 括,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如[掺沙子"[磨洋工"[穿 小鞋"[演双簧"。 惯用语是熟语中比较特殊的成分, 特点鲜明。 首先, 它在用 法上是整体的, 意义上是单一的, 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 不能 望文生义。 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 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
推去。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为动宾形式。另外,还有偏正结 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
虎"[挂羊头, 卖*肉"等。 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动宾形式的, 有 的中间就能嵌入其他成分,譬如[敲(别人的)竹杠"[泼(他的)冷水"。
4。 歇后语。歇后语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 语言(还包括一部分谜语),分前后两部分,前后为引注关系。前部分用物事构 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譬喻, 像是[喻体"; 后部分对前部分加以判断、 推理或解释, 亦是歇后语的宗旨所在(好用谐韵)。前后互相映衬,既明了理,又构成优美的 艺术语言。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打破沙锅--纹(问)到 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歇后语一般分 [藏头"和[藏尾"两种情况。 前者并不多见, 如[而立岁", 即三十多岁, 是 [三十而立"的[藏头"歇后语。我们平时所说的歇后语一般指[藏尾"歇后 语,如[下马威"藏了[风"字,[寿比南"藏了[山"字。歇后语生动形象, 诙谐幽默, 妙趣横生, 若用得恰当, 会使文章顿时生*, 可谓[示言外之力"而 [收言后之果"。如下文:
一士人家贫, 与友上寿, 无从得酒, 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 " 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
(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
两个人分别引用了<庄子·秋水>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话,却各藏了 一个字--[水"和[酒", 既反映了朋友之间以诚相待的关系, 又给人以幽默 诙谐的艺术享受。
又如:只听老婆问西门庆说:[你家第五个秋胡戏,你娶他来家多少时 了„„"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
这个歇后语是由元杂剧剧名 <秋胡戏妻> 藏了[妻"字而成的, 显得跌宕多 姿。
学习熟语要将其放到大语文环境中, 按照语文学习规律, 做到字不离词, 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