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三字经》。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句三字经。
2、使学生理解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苏询故事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询是谁?(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呢?
3、好的。现在老师给你们讲讲《苏询苦读》这个故事。放苏询故事磁带。
苏询,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询年轻时并不好好读书,而是糊里糊涂地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天,苏询的书房里冒出了黑烟,大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走进去一看,只见苏询正把一摞摞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他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文章轰动京师,士大夫争相传阅,学者竟相郊法。
4、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5、导入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原文,感悟道理。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诵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准。(游戏:开火车)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自己试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
(4)齐声背诵。
3、质疑问难。
(1)同学们。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苏询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们来讲一讲吧!(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我们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只有把握现有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长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三字经》教案2
教学内容
《三字经》作为中华传统经典,历经千年仍然流传广泛。它不仅仅是古代孩子们的启蒙读物,更是一部集文化、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典籍。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其中的一段文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诵读《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段落,领会其基本意思。
通过学习和诵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古文的简洁之美和音律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段落的意义,促使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以及勤奋学习的重要*。
课时安排
本次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三字经》的名句作为导入,提醒学生这段文字的重要*和深刻意义。
二、理解句意
教师介绍“苏老泉”段落,帮助学生逐字解析和理解。
学生逐句诵读,教师纠正发音和理解错误。
小组内讨论,交流对文字、词语的理解。
教师指导并重点讲解段落背后的教育含义和文化内涵。
三、拓展阅读
介绍其他类似主题的经典故事,如《苏洵壮年好学》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大器晚成”的概念。
引用相关诗歌或古文,如《长歌行》、《观书有感》等,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风采的感知和理解。
《三字经》教案3
教学目的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
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认识到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过程
一、引导讨论
书籍如同人类的营养,没有书籍就如同失去阳光,缺少了翅膀的鸟儿。你们平时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呢?(学生分享)
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同桌交流。
班级内交流及评价。
二、学习文本理解:
(一)自主阅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文本解释:
孔融在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展示了尊敬兄长的道理,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会的。首先要学会孝敬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友爱,然后才是学习知识。
展示相关图片。
提问学生:
孔融在图中是哪一个?你如何识别出来的?
孔融本可以选择最好、最大的梨,但他做了什么?
他为什么要选择最小的梨?
孔融表现出谦让时,父亲的表情如何?(展示课件插图)
父亲看到孔融这样做,会怎么想?他会如何夸奖孔融?
谁可以模仿父亲的语气来夸奖孔融?
孔融受到父亲的表扬后,会怎么想?
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和弟弟会怎么想?他们以后会如何行动?
小结: 孔融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在面对好的东西时不抢先,而是能让给他人。他不仅受到全家的赞扬,也受到世人的称赞。因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孔融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
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跟读。
解释文言文部分的意义。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经文。
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好儿童,要学会谦让,遇到好处、方便时不抢先,像孔融一样懂得让人。先让别人,后顾自己,大家都会夸奖你“你真棒!”
《三字经》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字经》的六组经文,逐步熟悉其语言特点。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三字经》,使学生初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热情。
课时安排
本课程设置为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向学生分发《三字经》部分原文,要求学生通读经文,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准备《三字经》相关视频资料和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字经》相关歌曲,希望学生能跟随节奏唱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复习前六组经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来学习《三字经》啦!还记得我们学习经典的座右铭吗?(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二、学习经文
让学生自由阅读经文,保证读音通顺流利。
指名学生逐行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练习朗读,确保学生熟悉经文。可以进行同桌对读、小组比赛朗读、接龙朗读等形式。
强调经文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拍手配合朗读来帮助记忆。
思考问题:通过这六组经文,你学到了什么?展示多媒体素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则故事,学生认真听后,进行讨论和思考。
边读边品味再读经文。
三、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论经文对个人行为指导的影响,例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维护兄弟友爱关系等。
学习儿歌《谦让歌》。
四、
同学们,老师曾提到过学习要“学以致用”,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要怎么做呢?(学生答:孝顺、友爱、谦让等)没错,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同学们,“雅言传承中华文明,经典浸润精彩人生”,让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三字经》吧,因为我们要“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三字经》教案5
教学内容:三字经解析与古代贤王事迹
一、授课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解读《三字经》中关于古代贤王的记载,使学生了解禅让制度、德政盛世的理念,以及儒家对*理想的探索。
二、授课基本内容
本节课将聚焦于《三字经》中关于唐有虞、相揖逊、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等古代贤王的记述,探讨其治国理政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授课提纲
自我介绍
首先,我们将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朗读《三字经》的相关部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1. 班长选举活动
为了引出尧舜的故事和禅让制度,我们将进行班长选举活动。同学们将展示自己的优点并阐述为何适合担任班长,这与尧舜传承的治理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
2. 尧舜的故事与禅让制度
我们将深入讲述尧礼贤下士、考验舜的过程及其最终让位于舜的故事。通过分析舜在逆境中展现出的仁慈与孝义,激发同学们对于家人态度与圣人治国理政之道的思考,并强调孝道与仁慈的重要*。
3. 大禹治水与商汤、周文武王的事迹
4. 文化联系与游戏
我们将引导学生将商都洛阳、郑州,东周都成西安、西周都城洛阳与他们的家乡联系起来,以便加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并激发共鸣。同时,通过简单的甲骨文猜谜游戏,引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将回到班长的评选活动,但这次要求学生列举他人的优点,共同认定谁更适合担任这一职位,以巩固他们对任人为贤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三字经》中关于贤王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解禅让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儒家在*理想上的追求。这些古代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