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概况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能征善战、熟稔*事的民族英雄。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思想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存》。
[诗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相关文章:
...清平乐
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这是一首写离别苦闷的爱情词。
辛弃疾一生写了许多“大声镗?”的抚时感事的词章,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其中颇有不失为优秀的篇章,这首《清平乐》,便是其中的一篇。
词写一个闺中少妇,与所爱的`人,一别经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是所爱的人变了心,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
上片,“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写这个闺中妇人,春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当年两人分别相送时的情景。她待要找寻玉钗分一半与所爱的人做纪念时,惊醒过来,“才知是梦”。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
下片,“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与心爱的人长久离别,而不能见面,且又无音讯。怎办呢?“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只好以眼泪作水,自离别以后,流的泪水,汇流成河。这由泪水汇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爱人的身边了!描写得多么形象生动,维妙维肖,细腻感人。由于作家的笔触深入到描写对象的心灵深处,把握住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境,捕捉住足以代表情人之间别离苦闷的特定特征,因而塑造出有个*特征的动人形象,从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宋四家词选·序论》说:“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概括了辛词的基本风貌。辛词以豪迈雄大见长,这方面的作品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辛弃疾也同时创作了一批以婉约秀娟而著称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娇艳的春兰,与他的另一大批有如傲霜秋菊的作品,争奇斗艳,显示了作家生活的广阔和才华的超绝。正如这首《清平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词人的心扉,让我们领略了他丰饶多姿的艺术才华。
【辛弃疾《清平乐》宋词赏析】相关文章:
1.清平乐辛弃疾
2.清平乐辛弃疾
3.清平乐辛弃疾读音
4.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5.辛弃疾《清平乐》鉴赏
6.清平乐辛弃疾*
7.辛弃疾宋词赏析
8.清平乐·村居全文意思辛弃疾
...《念奴娇·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梅花腊月发花、多白*,也有红*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下面是念奴娇梅辛弃疾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司春之神。
②?:禁苑。
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梅花腊月发花、多白*,也有红*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
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开头二句写其颜*。“疏疏淡淡”,谓其花影稀疏,花*浅淡,颜*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
“笑杀”二句紧承上文,对此做进一步描写。在这里,作者使用映衬的手法,言在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甚多,但山下千林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
“雪里”二句写其凌寒独放。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
“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
“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
“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清玉洁,高雅不俗。
“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
“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细读词之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其中,而以感慨系之,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引导语:《鹧鸪天》这首诗想必有很多人都学过,那么相关的辛弃疾的《鹧鸪天》全诗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肥?按河渭β谷??以陴佯程臁保?髅?∮诖恕S置?八技芽汀薄八荚饺恕薄凹舫?肌薄版旮枰坏??/p>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而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经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而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本*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辛弃疾》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辛弃疾的生平
2.辛弃疾奇人
3.辛弃疾的事例
4.辛弃疾名言
5.辛弃疾的风格
6.辛弃疾立春
7.辛弃疾简介
8.辛弃疾的资料
...1、<西江月>
八万四千偈後,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栽*着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2、<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3、<送剑与傅岩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4、<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6、<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7、<送剑与傅岩叟>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8、<定风波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9、<蝶恋花·送佑之弟>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0、<临江仙>
窄样金杯教换了,房栊试听珊珊。
莫教秋扇雪团团。古今悲笑事,长付後人看。
记取桔槔春雨後,短畦菊艾相连。
拙於人处巧于天。君看流水地,难得正方园。
11、<卜算子·修竹翠罗寒>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1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13、<阮郎归>
山前风雨欲黄昏。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14、<丑奴儿·采桑子>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15、<清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6、<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
风摇翠竹,人去后,
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
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17、<元日>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18、<西江月>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19、<鹧鸪天>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20、<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1、<霜天晓角>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22、<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行尽桑麻九英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23、<念奴娇·赋雨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
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着。
24、<送湖南部曲>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25、<浣溪沙>
台倚崩崖玉灭瘢。青山却作捧心颦。
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
几时高处见层轩。
26、<鹊桥仙>
豸冠风采,绣衣声价,曾把经纶少试。
看看有诏日边来,便入侍、明光殿里。
东君未老,花明柳媚,且引玉尘沈醉。
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
27、<卜算子·齿落>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8、<玉真书院经德堂>
平生经德几人知,莫忘当年两字师。
绝代本无空谷叹,逢人且觅镇山诗。
千章古木*浓处,万卷藏书读尽时。
却把一杯堂上笑,世间多少噉名儿。
29、<醉花*>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30、<霜天晓角>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
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
注释:
①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苏味道《观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星如雨:指漫天的焰火。
③宝马雕车:形容马车之华贵。
④凤箫:相传箫史善吹箫,能吹箫引凤,故名。
⑤玉壶:白玉作的'灯。
⑥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⑧蓦然:忽然。
⑨阑珊:零落、冷清。
赏析: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抱。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辛弃疾《元夕》原文】相关文章:
1.辛弃疾元夕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3.辛弃疾品令原文
4.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
5.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随笔
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7.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8.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
...辛弃疾是著名的南宋爱国词人,那么他的诗大家又有没有读过呢?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
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生平
人生起落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壮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腚衅鹩弥髡脚扇耸浚?蚜??乃甑男疗?脖蝗挝?苄酥??嬲愣?哺?梗?曷醯男疗?簿?裎??徽瘛K?群蟊黄鹩梦?苄酥??⒄蚪???戎啊5诙?辏????文?冢?犊?ぐ旱厮盗艘环?鸸?ldquo;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3、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辛弃疾
4、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流水,缺月如方——辛弃疾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6、神甚放,行则眠,鸿告鸟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辛弃疾
7、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8、三*甲马不和数,但见动地银山来——辛弃疾
9、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不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10、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辛弃疾
11、叠嶂西驰,万马四旋,众山欲东——辛弃疾
1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3、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弃疾
1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15、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
16、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辛弃疾
17、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18、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辛弃疾
19、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辛弃疾
20、精选列举,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是辛弃疾一首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的词,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
宋代: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苟床豢啥?rdquo;(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辛弃疾立春】相关文章:
1.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
2.宋词·辛弃疾《汉宫春·立春》赏析
3.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译文及鉴赏*
4.立春古诗大全
5.写立春的古诗
6.立春的暖心早安语
7.立春诗词
8.立春的早安心语
...1、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辛弃疾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辛弃疾
6、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12、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辛弃疾
1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辛弃疾
1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15、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
16、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
17、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
18、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善良关系更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或同事相处,都是如此——辛弃疾
1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20、神甚放,行则眠,鸿告鸟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辛弃疾
21、一丘一壑也风流——辛弃疾
22、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2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2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
25、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
2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8、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29、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辛弃疾
30、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弃疾
31、心有雄泰华,无意巧()玲珑。——辛弃疾
3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